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86

主题

110

帖子

4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8:1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上面的蓝色字体“世界奇闻怪事”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希望通过这组照片,帮助那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越战争。希望大家忆苦思甜、居安思危,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的环境,更深地体会现在的太平盛世,激发爱国热情。

下图为1979年3月中方军队攻下老山界的瞬间,此刻旗手实际上已经中弹牺牲。


在纪念中国改革35周年的辉煌时刻,不能忘记曾经有22万中国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利益,从广西、云南突进越南境内,付出了不亚于朝鲜战场的惨烈牺牲,攻克越南重镇谅山、老街。


通过这场“自卫还击战”,这些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以自己殷红的鲜血为墨,改写了国际政治版图。改革初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纪元。。。


1979年二三月间的中越战争,完全可以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奠基之战。我们不能忘记,多少美好的身躯,多少纯净的青春,消逝在近35年财富涌流、物质繁华的前夜。。。。


改革30年,也是个人和家庭改变命运的大时代,演绎了多少商场暴发、仕途跃迁、学业精进的传奇;可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风华正茂,却仆倒在人生的起跑线……

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狭义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其中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中方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中国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


1、出征前的誓师大会

2、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壮行会

3、休息中的战士们


4、疲惫的战士靠着山石休息

5、战斗间隙看一眼亲人的照片

6、图中擎红旗的士兵已经中弹牺牲,生前所在部队:35207部队65分队,姓名:张大权,职务:副连长,政治面貌:党员。籍贯:贵州省金沙人,汉族。文化程度:小学。1957年5月出生,1976年3月入伍。牺牲时间:1984年4月28日。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7、为了抢救伤员,卫生兵也牺牲在战友身边。

8、出发前捧一把祖国的泥土

9、火线抢救受伤的战友


10、护理受伤的战友

11、正在射击的解放军阵地

12、战士在用草堆成的“床”中休息


13、正在进行搜索作战的解放军战士

14、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自制的贴有“祖国在我心中”字样的红旗上签名,表达保卫祖国的决心。

15、战友,你可还在!


16、在猫耳洞用用压缩饼干桶装水的战士

17、受伤战士在浑浊的溪水中吸水

18、对越反击战中,女性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们是护士、是妻子。图为1985年12月5日,第47集团军挥师南下参加轮战,即将奔赴前线的杨越朝与未婚妻卢俏梅在西安车站离别时的动人场景。妻子依偎在丈夫怀里,恋恋不舍。


19、对越作战中以一敌百的一等功臣傅平山烈士奔赴战场前与爱妻最后的合影

20、从湘西凤凰县千里迢迢赶来的95岁老人滕清莲终于来到儿子田拥华的墓前,禁不住老泪纵横“儿啊,三十一年了,娘可算看到你啦!”老人甩开手杖,一下子扑在墓上嚎啕大哭。
田拥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阿拉镇葡萄村,1976年12月入伍,39479部队气象观测员,1979年2月牺牲,21岁,追记二等功,广西凭祥市匠止烈士陵园3区10排9号。


21、永垂不朽的烈士们

22、1986年10月14日,彝族突击队队员罗卜基在战斗打响前走出屯兵洞。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罗卜基,男,彝族,四川凉山人,我军战斗英雄。1986年10月14日,罗卜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战役中英勇作战,毙敌多名,后不幸壮烈牺牲。英雄不朽,人民永记!

23、点燃香烟祭奠战友的女兵,画面中右边这位女兵叫于洁(音),剧拍摄者王红接受采访时说,这位女兵根本不会抽烟,但当时为了祭奠战友,她吸了很多根烟。


24、烈士妻子的留言

25、烈士母亲撕心裂肺呼唤儿子

26、从后方赶来前线的亲人,看到的却只是一方方冷冰冰的墓碑。


27、82mm无后坐力炮并不是什么先进的武器,但极其适合中越边境的地理环境,简单可靠,费用低廉。

28、张万年,1979年对越作战时任43军副军长兼127师师长。1944年8月入伍,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中越战争时任127师师长,因作战神勇,为越军克星,越军一度喊出“消灭127,活捉张万年”的口号。

29、生擒越南兵

历史的伤痛不能遗忘,纯净的灵魂不能遗忘。
在今天对越自卫还击战35周年纪念之际。。
让我们向我伟大的,英雄的,人民子弟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并且。。。深切的怀念。。。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们!
30、解放军攻城成功

31、越匪躲洞里,也会被揪出来。

32、越匪躲洞里不出来,怎么办,火焰喷一喷,烧烤越南猴。

1979年2月17日,新华社发布声明:
“越南当局无视中国方面的一再警告,最近连续出动武装部队,侵犯中国领土,袭击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局势急剧恶化,严重威胁我国边疆的和平和安全。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奋起还击。”
33、攻到城里,都是你在网上很难看到的珍贵资料照片。

34、攻到城里,就没看到一座像样的房子。

顿时,中国人民把揪心的目光投向南疆,多少军属家庭更是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为自己的儿子和兄弟夜半惊魂、虔诚祈祷。
35、乘胜追击

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新华社前线讯,关于战事只有短短一句话:“战斗在我国广西的龙州、靖西和云南河口、金平地区展开。”对参战人数、主攻方向、战役进展、伤亡情况,均只字未提。

36、合个影,踩一下,出口气。

“文革”后国内新闻观念比解放战争时期更加保守,战争新闻以防止泄密为最高准则。从当时的人民日报上,无从知晓这些青涩男儿如何一个个剃了光头,照了相,给亲人留下遗言,在军旗下宣誓,喝了首长敬的壮行酒,然后无限留恋地回望北方祖国的方向,心里喊着“再见吧妈妈”,便顶着越军疯狂的炮火,踏上了布满地雷、竹尖陷阱和异族仇恨的征程。
37、别可怜他们 他们随时都可能向你开枪和丢炸弹。

38、行军

据后来披露的史实,实际战况是:广州军区、昆明军区、成都军区的9个军、22.5万人,早在1978年12月底就已屯兵广西、云南的中越边境。2月17日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149师除外)为东线兵团,由许世友上将指挥,从广西方向出击;以第  11军、第13军、14军和第50军149师为西线兵团,由杨得志上将指挥,从云南方向出击。

39、当时的艺术家冒生命危险来战地演出

40、163师在前沿对照现地进行图上作业的指挥员

广西和云南对面,是越南的6个省11个县。中国军人面对的是历经几十年抗法、抗美战争,真正“武装到牙齿”的越南人,军队骁勇善战,老百姓也是全民皆兵,号称“第三大军事强国”。
41、163师急赴前线


42、侦察连出击分队出发前的集体照

43、大雨过后,可能就是一场激战。

中越双方都不想让战争升级,没有动用空军,因此陆军的厮杀更加血腥。“自卫还击战”的战场上,年轻的中国军人无所凭借,只能靠人海战术,拼勇敢,拼牺牲。1979年西方媒体广泛议论的一个现象,直到人民日报1984年发表昆明军区作家彭荆风的通讯《猛士守南疆》,才第一次承认:在中越战争中,使用了人肉“排雷手”。当部队闯进雷区、进攻受阻时,彝族班长安忠文从容地吩咐战士说:
44、盖着自己的军装上衣睡觉的时候手里还握着手榴弹


“前边是雷场,不要靠近我!”然后纵身滚向那片雷区,压发雷、绊发雷一颗接一颗爆炸了。他右手被炸断了,仍然咬住牙往前滚;两眼炸瞎了,他还在用血肉模糊的身子向前滚……
彭荆风说:像这样明知是死,为了胜利而又不畏死的勇士,在这次反击战中随处可见。

45、阵地战友

46、随时准备射击的机枪手旁边是装好发射药桶的火箭弹

47、相互依偎的战友们,有的负伤了,有的却永远离开了。


西方记者猜测说,这些以身蹚雷的中国军人,可能是被迫服从上级命令。彭荆风在战场上发现,西方人道主义小白脸们,完全低估了东方的人格境界!在者阴山下的救护所,彭荆风遇见了刚抬下来的战士刘易富,他只身排除了二十多枚地雷,身中36块弹片!
“医护人员为他换下那身满是泥浆和血污的衣裤时,发现他口袋里已身无分文,只有一张寄回家的16元汇款收据。人们明白了,这又是一位准备以身殉国的勇士!”


48、在烟盒上写给远方亲人的信

49、战斗间隙

据互联网上昆明军区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总结材料,从2月17日开战至3月16日撤军完毕,广西、云南参战的解放军、支前民兵共牺牲6954人,伤  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击毙越军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击毙越军37000人。实际伤亡人数可能还要大得多!

50、人在阵地在!


51、进入阵地

1979年一战后,又延续了十年的边境拉锯战,牺牲了无数中华好儿男。长达13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中方一侧,至少有14个县市建有专门的对越“自卫还击战”烈士陵园。由西向东,依次是云南的金平、蒙自、屏边、河口、马关、麻栗坡、西畴、富宁,广西的那坡、靖西、龙州、凭祥、宁明、防城。建设最早(1979年2月)、也最著名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安葬着十年中越战争中的937名烈士,邓小平亲自题词。

52、手榴弹排满了掩体周围,冲锋枪是带消音器的。

53、仔细调校定向防步兵雷



54、永远的军旗!

博主那代大学生都记得19岁的傣族小战士岩龙,记得那个吹得一口优美竹笛但汉语说得不好的英俊小伙子。人民日报1979年4月9日发表过新华社记者李耐因和张立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他为祖国献青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只身潜入敌人侧后,歼敌20名,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在攻打朗多时中弹牺牲。


在  1979年,岩龙的名字,响亮程度相当于后来的赖宁、今天的周杰伦。博主记得,新华社原稿中提到,岩龙在西双版纳家乡已经交了女朋友,李耐因捧读烈士遗物,感慨那叠遗留的书信中不知道有没有那个美丽姑娘的来信。在社会风气保守的七十年代末,人民日报编辑部可能担心有宣扬“早恋”之嫌,删掉了这个情节。无论如何,一条19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


“刚刚拐过一个山嘴,一丛树林中射出一梭罪恶的子弹,其中两颗穿过岩龙的胸膛。在他后面的班长看见他倒下来,又慢慢地抬起头,向着北方——祖国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不动了。”

55、重逢的喜悦和悲痛!

56、少见的女兵照片

19  岁,对于亲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年轻人来说,是什么概念呢?张朝阳19岁时在清华大学念物理,丁磊19岁时在电子科技大学念通讯技术,毕业后经过一番努力,分别创办搜狐、网易,成为中国新兴的IT界领军人物。马云19岁那年第二次走进高考的考场,数学只得了19分,只好开始打工,蹬三轮车送杂志;但在市场机会极其丰裕的改革年代,马云最终还是上了大学,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并购雅虎中国,大器晚成。岩龙这样的英雄,囿于家庭出身,即使死里逃生,即使数学成绩高于马云,恐怕也很难像丁磊那样得风气之先而成为北京电信前100个用户之一,难以在IT界弄潮;

但岩龙或者别的什么英雄,如果天假以年,像国美电器老板黄光裕那样初中没毕业,走南闯北做点小买卖,抓住机会发展壮大,最终闯进胡润财富榜也未可知。就算不能成名成家,也可以尽情消受改革开放年代的消费时尚和社会自由度。要知道,1979年的中国,连穿一件花格子衬衫也像今天的裸奔一样惊世骇俗,越战一代青年基本未婚,绝大多数没有恋爱经历,还没来得及品尝人生的甘美就匆匆而去。

57、他们真的很年轻,他们也热爱生活,他们也很潮的。


58、但战争开始,女兵们的勇敢也毫不逊色。

1979年,正是“我劝天公重抖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时代开端。中越开战前,高考恢复了两届,有1160万人走进考场,才俊起蒿莱;默许“知识青年”  回城的“国务院六条”刚刚颁布,上千万被耽误的男女哭着喊着回到城市,在勉强争取到的一份卑微岗位上卧薪尝胆,一边工作一边上夜校自学,若干年后将成为城市的栋梁;大批被整肃的干部子女随着父母冤案的平反,重新获得一份丰裕的发展资源,未来的日子可望纵横天下。在整整一代年轻的和不甘年华老去的人们摩拳擦掌,准备在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一显身手的时候,这些年轻的士兵听从政府和国家的召唤,昂首冲向了南疆边陲,明知此行很可能有去无回。
59、共和国的巾帼英雄

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来自沂蒙山区的烈士梁三喜临终前没来得及说完的一句话,不是像传统革命电影所描写的那样申请入党,而是提示战友注意自己左胸口袋里一张血染的纸条,上面写着:

我的欠帐单
借:本连司务长120元
借:团部刘参谋70元
借:团后勤王处长40元
借:营孙副政教50元
……
60、战地最美的人

在这张欠帐单上,密密麻麻写着17个人的名字,欠帐总额是620元。这个催人泪下的细节,绝不是李存葆闭门造车,当时的烈士普遍家境贫寒。人民日报发表的岩龙通讯中特意写出,岩龙的遗物里洗得干干净净的军衣破损处不少,都是小伙子自己缝补的,针脚是那么细密;裂缝的旧胶鞋补着补钉,看得出已经修理过不止一次了。
61、战地救护

活着的英雄,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留在部队很难被推荐考上军校,军队在战后停止了从优秀士兵中大规模选拔军官的做法,因此对越作战的英雄今天在部队的官阶普遍不算很高;回到地方,虽然不少人被照顾进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工作,但在步入中年后遭遇国企改革,缺少创业技能,凄然下岗。因伤残疾的,可能陷入绝对贫困,留下一个个不忍卒读的故事。。。。。。。
62、战地合影

人民日报1990年2月9日发表周良沛散文《生命立体的造型——读》,以党报文字罕见的坦率、以悼念文章罕见的诚实,动情又含蓄地叩问1979、叩问历史:
“不论他们生前有多么大的抱负,身后有多少遗憾,他们都从容地义无反顾地走了。身后的光荣,他们丝毫也不可能知道;生前战事的胜败,都得承担责任;不知死的光荣,却知生的伸屈。”
63、战地医院

64、每张女兵照片的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永远沉默在这里,多数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啊,他们过早地去了,留下在人们心头的,是惋惜、悲恸,留在史册上的,是写满天地的惊叹号。他们,有的在敌营杀进打出,如同神兵;有的多处负伤,腿折手断也不下火线,肠子打出来了,捂住肚子还甩手榴弹;有的与敌人拚刺格斗,滚下山涧,与敌同尽,在湿热的边境,找到的遗体已腐烂得抓拿不起来,只有我们知道他的那颗头颅,那颗心……。
65、细看,越南人很年轻。


66、军民鱼水情

“他们,并没有全葬在这里,但这是他们共同的碑;安息于此的,并不是每位都授予了英雄称号,但他们每一位都是这英雄集体中响当当的英雄。他们恋生,有的甚至有过死的恐惧,可是在需要献出生命时,在分秒之间,在一步之差时,没有犹豫,没有豪言,可能有遗憾,却不会有悔恨,知任重而心事重重,尽本分而坦荡无羁。神圣、纯净得如同一位初生的婴儿那样地去了。不同的姓氏,不同的民族,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成了麻栗坡人,是麻栗坡永久的居民。”
67、他带着他的荣誉下的战场,他是光荣的。

改革30年来,几乎所有社会群体都从改革开放中受益,不同的只是受益的多寡;但我们不能忘了,有一个群体属于绝对受损!他们就是中越战争的烈士和大部分英雄,特别是伤残退役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亲属特别是遗属!在执政党宣示“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首先应该想起他们!
68、战场

当每年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候,别忘了离我们这代人最近的一场战争!是这场“自卫还击战”,为近30年“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的华厦埋下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如果说当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曾被称为“最可爱的人”,那么毋庸置疑,这些1979的战士们就是我们这一代“最可爱的人”!

流血牺牲在跳舞赚钱年代。。。。
69、战场

置身“风萧萧易水寒”的燕赵不毛之地,荆轲、聂政身无长物,单刀赴会,生不足惜,死不足惧,自是一番壮怀激烈。但假如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钱塘江畔,在“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的一派升平中,抛弃了人生的良辰美景,葬送了青春的姹紫嫣红,远赴绝地从容就义,需要怎样的坚忍?

70、战场

1979年初的中国,处在从毛泽东的革命时代到邓小平的消费社会转折点上。多年政治运动的风声鹤唳渐渐远去,计划经济板结了的社会“大地微微暖气吹”,前方烟柳画桥在望,私欲情欲都在蠢蠢欲动。

年轻人用自家或朋友的单卡收音机,偷偷地欣赏邓丽君“何日君再来”的“靡靡之音”;在日本宽银幕电影《追捕》中,痴痴地看着冷面硬汉杜丘和长发美女真由美相拥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被浑厚男低音主题曲“啦呀啦”唱得心旌荡漾。杜丘的风衣、鸭舌帽,后来又加上美国肥皂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的蛤蟆镜,以及喇叭裤、大鬓角,成为男孩子的扮酷行头。在中国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一种新的人生观发芽生长,它回归常识,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家薄伽丘《十日谈》中译本前言——《幸福在人间》。

幸福不在某个虚无缥缈或者鼓动人民自相残杀的未来天国,幸福就在人间,就在于人民吃得好穿得好;后来还有人补充一句,幸福就在床笫之间。
71、战胜归来

1980年上映的电影《庐山恋》,女主角张瑜竟然换了43套时装,可以想见那个年代追求时尚和渴望物质享受到了夸张的程度。然而,直到80年代中后期,还有另一些中国年轻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以一个班、半个班甚至单兵为单位,长年驻守在一种叫做“猫耳洞”的狭小工事里,在生存极限下跟越南人展开边境拉锯战。
猫耳洞,一种类似猫耳朵的石灰岩溶洞,石质坚硬,炮火奈何它不得,因而成为中越两军边境对峙中前沿士兵的藏身洞。据人民日报记者罗自苏对单兵猫耳洞的描述,“猫耳洞”通常高不过一米,宽不盈两尺,人不能站立其间,不能躺下休息,只能抱枪蹲坐,经常一蹲就是3个月!

亚热带的雨季,天气闷热得使人透不过气来。山林中蚊蚋成群,一咬一个包,皮破后流出脓水。洞内人的汗酸味,食物的馊味,粪便的骚味,老鼠的腥味,煤油的刺鼻味,火药味,还有各种说不清的霉烂味,令人窒息。洞里阴暗潮湿,有的战士身体关节痛得没办法,只能用拳头砸,一直砸得关节发热为止。


72、俘获越军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士罗奇中,退伍后1986年成为云南河口县民政局职工,担任“水头烈士陵园”管理員。这座陵园有358座坟茔,安葬的都是1979年“自卫还击战”中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
二十多年来,7000多个日夜,罗奇中穿着一身旧军装,吹起清晨的起床号。携老妻在陵园大門前一间小屋里安家的老罗,自費买來扩音设备,在陵园里安裝了喇叭。

大白天,老罗用喇叭喊叫军队操练的番号和口号,还不时会播放枪炮声和喊杀声的录音。晚上,喇叭又会准时响起熄灯号,伴随着老罗的报告声:

“熄灯就寝。今晚哨兵——罗奇中!”

面对358位花样年华的战友,逢年过节,老罗都要給他們进香烧纸,点上一支香烟,絮絮叨叨地安慰他們几句。罗奇中对记者解释说:

“他們都是生龙活虎的年轻战士,我不能让他們太寂寞。”


73、广为流传的的宁死不跪特种兵—周秋波
师直侦察连四班战士,湖北省京山县人,汉族,1964年9月生人。初中文化。1983 年 周秋波烈士年入伍,1985年火线入党。1985年1月。他所在的连队奉命执行老山地区防御作战的任务。他为此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他在自己日记本的首页上,激情满怀地写道:“卫国何惧身骨碎,愿把热血洒南疆。”决心为捍卫祖国尊严,保卫边疆人民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切。
1985年9月23号对敌395高地,担任穿插捕俘,断敌 退路,阻敌增援,捣毁敌排指挥所的任务。战斗中,他四次身负重伤,三次抢救战友。毙敌四名,伤敌一名,炸毁敌屯兵洞一个,最后壮烈牺牲。追记一等功。


74、中国军人最酷的一张照片,老山“硬骨头排”的排长史光柱。
当年他整个排的战友在一场老山守卫战役中全部牺牲!仅存他一人还被炸瞎了双眼,他当时还不知道周围的情形,不知道战友都已离他而去,包括给他包扎的卫生员,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靠手雷坚持着战斗,随后又身中3枪,援军到来时,他已昏迷不醒,但是就在他被救援队救醒后,他竟然奇迹般的站了起来,把全排弟兄们的名字点了一遍,直到发现没有一个答应他的,他知道了一切。默默的抓起身边自己的枪只说了一句话:“弟兄们,老哥给你们报仇!”说完就朝有枪声的地方走去!

《中越战争》

随救援队一起来的联合国的观察员抓住这个时机给他拍了这张照片,随后和医生一起强行麻醉了他,把他送到了后方,事后观察员说:“我只来了一天,但我已经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负了,我看到了一个标准的中国军人。”

《以上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所有》
你关注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